编者按:10月2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上,一场聚焦物流智能化的研讨--中国仓储智能化发展研讨会同期召开。该研讨会的主题为“仓储智能化发展趋势”,会上,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发表了题为“仓储的智慧化”的演讲。期间,戴定一介绍了国内外物流智能化发展环境,强调了标准化、信息化在智慧物流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中国物流业的智慧化发展途径。
图为: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 何谓智慧物流。戴定一认为,讲到智慧化的概念,现在国内很多领域都有提及,包括城市的智慧化、某个行业的智慧化等。而过去的智慧化概念一般是指机器本身,今天谈到的智慧化则包括人在内。比如,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都是为人们服务的。由此可见,智慧化概念已延伸到了如何提高人的能力,以及机器设备如何替代人等更深、更广的层面。 物流、仓储领域的智慧化到底又是怎么回事?戴定一认为,要想厘清这一问题,必须了解物流、仓储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基本规律。他分析称,这要从制造业的变革谈起,制造业目前正面临新的产业革命,有的称之为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国则称为“两化融合”,德国又称为工业4.0。其中德国工业4.0的影响越来越大,业界认为实际上是给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最明确和最有影响力的目标,也间接回答了什么是智慧物流。 其中,工业4.0有两个基本概念:“智慧工厂”和“智慧生产”。智慧工厂是指对资源的组织管理方式,并不是靠资本,而是靠信息化、标准化、商业模式等将产业链上的沟通合作有效地组织起来,组成一个企业群。这是新型的资源组织方式,与传统的依靠资本垂直整合不同。智慧生产是指对流程的分工、合作组织方式,是柔性化的、达成快速响应的个性化组织方式。对于物流来说,没有特别独创的技术,更多是注重将资源用信息化的方式重新进行组合,将流程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分工与协同。智慧物流就是资源组织方式要按新的方向,流程的协同和分工合作方式要按智慧的方向调整。 智慧物流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都有哪些?戴定一指出,现下,我们走到了一个后工业时代,在物流、仓储领域,智慧化更多地表现为怎样用机器设备和工具替代人的劳作。因为,在后工业时代需求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求的个性化、碎片化或者叫长尾时代来临,需求呈现出越来越五花八门的状态。而流通环节中,产品的批量越来越小,批次、分支的速度越来越快。基于这两方面的需求,整个制造业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即大规模订制与传统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国内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一些解决办法和发展规律,如通过制度促进分工合作的深入和细化。此间,可以发现整个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分工且越来越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在分工的基础上大家亲密无间合作的过程。 信息化是实现分工合作、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关键。戴定一强调,在需求不断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发展智慧物流,必须抓住信息化这个核心,而信息化发展的实质就是要理清物流的核心理念。例如,物流的核心理念是整合吗?戴定一认为,其实并非如此,物流恰是因多次分工产生并发展壮大的。起初物流是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中分离出来后才有了物流,后来出现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随之分离,而在流通过程中物流不断进行着模块化分工,使运输和仓储逐渐分开,但也必然保持着越来越紧密的合作。接下来,就是需求的模块化分隔,集装箱、托盘等各种各样的物流装备使需求标准化。当然,这种分隔不是彼此独立,而是谋求更广泛的合作,是更高效的分合自如。因此,整个物流的发展进程中分工和模块化、集装单元化是基础,分工合作是基本方向。整合固然非常重要,但整合没有共性,甚至根本没有一个整合是可以复制的,“合”的问题往往在于“分”。 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分工要靠制度促进,现在之所以分的很难或整合很难,就是因为在制度方面无法保证充分的、专业化的、模块化的分工操作。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没有遇到整合特别困难的情况,只要有需求,整合就非常容易。其主要原因就是有标准的、模块的,有合作规则的,有矛盾处理标准的和法律的内容作参照,有了这些参照,人们在分工整合过程中,才能将彼此的责、权、利展现的十分清楚。中国物流业的分工、合作同样也需要这样的制度和方法,在合作的时候讲清各自的责任和功能,以化解不必要的矛盾。所以,强调分工合作是物流业非常特殊又专业的方法论,如何促进和细化社会分工并建立未来智慧化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技术方面,就是要通过信息化来保证信息的透明、责任的清晰。合作过程中,不管哪一方的操作,都可以留下信息记录,实现“有据可查”。 总之,信息化实际上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和合作的最重要技术。戴定一坦言,我国物流业现在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多是信息化不到位造成的,要解决问题,走向新的一轮分工合作,仍然要靠信息化推动,这是大势所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