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编辑: 管理员 文章来源: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 时间:2022年4月20日 14:45


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

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实施强省会战略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湖南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的重点举措,是深入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切实抓好强省会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国家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完善省会功能、做强现代产业、打造战略平台、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城市品质,持续增强长沙市的全省辐射力、区域引领力、全国竞争力、全球影响力。到2026年,长沙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对长株潭一体化和全省各市州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到2035年,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生态建设、民生共享等现代化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二、目标任务

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突出内涵式发展,优化提升中心城区,打造一批金融科创、总部经济、文化消费等高品质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支持浏阳、宁乡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争先进位。高标准建设金阳新城、金洲新城、金霞新城,加快南部融城,推动与主城区一体两翼、南北联动发展,构建“一轴一带四走廊,一核两副十组团”的空间格局。完善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到2026年,长沙市常住人口突破1200万人,经济首位度超过30%。

打造“三个高地”引领区。支持长沙市联合相关市州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到202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2%,形成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8个制造业千亿产业集群。支持长沙市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到2026年,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支持长沙市加快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营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2026年前跻身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优异行列。支持长沙市把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对外开放合作的总牵引、大机遇,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制度型开放,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支点。到2026年,长沙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0%,市场主体突破220万户,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元。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城市。支持长沙市持续提升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推进民生福祉显著改善,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加快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湖湘韵味、山水洲城、时尚现代的城市风貌。持续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探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到2026年,长沙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万元,成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引领长株潭都市圈和全省各市州协同发展。以长沙市为极核,加快推动长株潭同城化发展,将都市圈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质生活标杆。以轨道上的长株潭为核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高水平互联互通。以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和湘江西岸科创走廊为重点,推进产业科技联合创新。以绿心中央公园和湘江流域为关键,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物流基地等功能与设施,防止“大城市病”。推动各市州积极融入强省会战略,主动加强与长沙市在产业协同、平台服务、研发转化等方面的对接合作,形成全省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三、重点工程

(一)制造强市工程。全面推动工程机械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创建世界级品牌。加快优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建设国家重要信创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碳化硅半导体产业基地和全球北斗产业示范应用基地。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中高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品牌,汽车年产量稳定在100万辆左右。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先进储能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前沿材料、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深海深空深地等未来产业。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一批“四上”、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系统集成、实验验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到2026年,长沙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培育20家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百亿企业。

(二)创新引领工程。支持长沙市依托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加快建立具有全新机制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创新研究院,争取国家在长沙市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国家医学中心。高标准建设岳麓山实验室,打造种业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长沙市在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先进运载装备与材料等领域建设重大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谋划建设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夯实产业发展技术底座。大力引进培育高端创新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快打造聚集全球海归英才的长沙智慧西岸。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设立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争取将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纳入国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范围,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到2026年,长沙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达4000家以上。

(三)数字赋能工程。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成5G基站7万座以上,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换代、成网运行、全面覆盖。推进数字产业化,培育“大智移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计算·长沙智谷和中部大数据交易所,推进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创新应用、区块链等领域国家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加快产业数字化,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优秀场景、智能车间,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到2026年,长沙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

(四)开放融通工程。构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打造对非经贸合作总部经济中心。推进长沙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和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湖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长沙地方特色应用平台,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聚焦产业集群和新兴优势产业链招大引强,大力引进“三类500强”总部、第二总部或区域总部,争取央企在长沙市布局。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公转铁运输和第三方物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积极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及中欧班列(长沙)集结中心。加快创建国家综合物流枢纽,推进长沙与岳阳、怀化、衡阳等省内物流枢纽城市的协同发展。到2026年,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每年至少新开通1条国际货运航线,基本实现亚洲市场全覆盖及与重要节点的联通,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五)交通枢纽工程。支持长沙市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拓展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完成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长沙飞行服务站和省级通航飞行服务指挥调度综合监管平台,规划建设浏阳永和、坪塘、巷子口等通用机场。支持建设以长沙市为核心的长株潭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建成常益长高铁、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加快建设长赣高铁,规划建设长九高铁、常益长与武广高铁直通线及长沙至宁乡、浏阳等市域快线,推动长株潭域内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四网融合”发展。建成宁韶、江杉等高速公路项目,规划建设G4京港澳高速长沙段扩容工程、许广高速茶亭互通至长沙绕城东北段高速,研究论证长吉高速、长韶娄高速扩容、长永高速扩容等项目,在条件具备情况下优先纳入高速公路网规划,争取南北横线高速等项目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研究优化长沙市域内高速收费,完善长株潭融城干线公路建设,进一步促进三市现有道路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合理布局城市轨道和公交站点,实现无缝换乘,畅通交通微循环。优化拓展江海直达水运航线,支持建设湘江长沙至城陵矶一级航道,推进与岳阳虞公港、城陵矶港以及其他河湖港口协同发展。

(六)能源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合理布局风能、太阳能,探索发展氢能产业,依托特高压交直流工程,构建500千伏“立体双环网”,建设智慧能源创新区,提升城市供电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形成一流城市配电网。到2026年实现电网供电能力达到1300万千瓦。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到2026年全市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4万个左右。推进区域内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建成天然气环网,推进天然气“进镇入乡”。

(七)绿色低碳工程。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绿心中央公园,有序推进主题片区、邻园片区和特色小镇建设,加快长沙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花卉园艺博览园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城市群绿心、具有湖湘特色的长株潭中央客厅、人民向往的高品质生态共享空间。开展国家国土绿化试点、城市及园区碳达峰试点、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26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优于省级考核标准,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75%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或优于国家、省级考核目标。

(八)精美城乡工程。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景观,实施湘江—浏阳河百里画廊、湘江风光带、山水洲城特色区等工程,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燃气管网老化更新改造,50%以上社区成功创建绿色完整社区。加快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强化内涝治理,推进河湖生态、防洪保安、水源保障等重大项目,加快堤防提质和优质水库水源引水工程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长沙市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浏阳市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园等都市农业,到2026年创建4000个五星级美丽宜居村庄。

(九)文旅名城工程。加快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推动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后湖国际设计艺术产业园、浏阳河文化产业园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促进网红经济发展,筹备举办“网红节”等活动,培育一批网红矩阵,建设新型时尚消费场景。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支持苍坊、石燕湖等创建5A级景区,推动岳麓山—橘子洲、花明楼纳入世界级旅游景区,铜官窑、大围山、大王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以湘江古镇群、浏阳河文旅带为龙头的文旅走廊,共建长株潭旅游环线,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旅游休闲城市。到202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

(十)全龄友好工程。丰富儿童服务供给,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中充分践行儿童友好理念,建设全国首批儿童友好城市。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全民社保体系。合理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对在长株潭地区特别是在长沙市的本科高校予以重点支持,发挥高等教育集聚效应,服务强省会战略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引导作用,新增省属本科高校招生计划优先安排省内“双一流”大学并予以重点支持,加快办学能力建设,带动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长株潭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青年向往型城市。支持湘雅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创建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建设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老年关爱型城市,打造“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示范典型。

四、平台支撑

(一)湘江新区。支持湘江新区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空间,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强省会战略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增长点,到2026年,湘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跻身国家级新区前列。增强改革开放活力。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切实理顺湘江新区及相关区域的体制机制,构建科学规范、充满活力、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统筹湘江新区九华片区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发展,建设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拓展融合区。支持湘江新区湘阴片区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依托虞公港建设湘江新区港产融合区,提升通江达海能力,推动长沙北拓更好融入长江经济带。支持湘江新区建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区,按规定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和有关政策。争创国家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2026年前跻身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优秀行列。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先进储能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智能终端和第三代半导体为主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到2026年,形成3个两千亿级产业,湘江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加快发展智能网联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标准认证、检验测试、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和全产业链聚集地。依托湘江基金小镇,高标准建设湖南金融中心,以“科技+金融”为重点,推进科技赋能金融、金融服务科技,打造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高水平建设科创走廊。以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为主体,推进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发展,形成重要的科技创新核心策源地。以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为重点,加快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联动,沿湘江西岸布局系列创新平台和转化基地,探索多地融合创新模式,成为重要的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地。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要素市场等载体建设,推动“基金+基地”产学研金一体化,加快“人才+基地”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建设一流的创新生态区。提升湘江新区建设品质。以湘江生态廊道和319国道为轴线,高水平建设滨江金融中心、梅溪湖国际新城、高铁西城、大王山、融城片区等十大重点片区,高标准建设湿地公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推进新型城市和未来社区建设,持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打造彰显国际、科技、生态特色的现代化智慧城市标杆。

(二)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在构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标国际一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对外开放高地,到2026年,长沙片区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3000亿元,形成全国首创的制度创新成果20项以上。深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对接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加快跨境电商、离岸贸易、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培育发展外向型产业,加快建设长沙片区总部基地、国际金融港、国际人才港等功能性平台,支持长沙片区与市内外园区、企业发展双向“科创飞地”“人才飞地”,探索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健全对非经贸合作体系,加快建设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和交易中心、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对非经贸合作研究中心等平台,打造国家对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支持长沙片区统筹区域内经济发展事务。

(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长江经济带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到 2026年,都市圈竞争实力、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高水平基础设施、现代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同城化取得重大进展,融城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40%。依托湘江和区域内重大干线,加快三市空间紧密融通与同城化,构建轴带带动、三市联动、组团发展、共护绿心的都市圈空间结构。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促进物流枢纽共建共用,加快共建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统筹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共建研发创新体系,建立都市圈产业协同、园区协作、创新协力、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形成都市圈发展新优势,在打造“三个高地”上率先取得突破。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协同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努力建设绿色生态都市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便利化,深化拓展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使同城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都市圈全体人民。

(四)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聚焦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支持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依托湖南广电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视频产业链基地和媒体融合新地标。到2026年,园区产值突破1200亿元,新引进企业5000家以上。引进培育文化创新创意人才,支持园区与高校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加强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视频文创内容生产基地、数字制作基地和版权交易基地,搭建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推动技术、数据交易市场发展。拓宽应用场景,支持视频文创与优势产业、教育医疗、城市管理、乡村振兴等跨业融合,创新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

(五)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依托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通达海内外航空圈优势,加强与省内园区、企业联动,打造全国重要的临空产业基地、联通全球的区域合作重要窗口和航空物流集散平台。到2026年,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实现产值过千亿元,进出口额突破2500亿元,航空货运吞吐量突破100万吨。优化区域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临空经济从单向发展向圈层发展转变,支持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尾流区及周边区域建设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联动区。整合优化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核心区、临空产业开发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黄花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政策联动共享。大力发展航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维修、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临空产业,联动省内机场资源,加快发展无人机物流、航空培训、旅游观光、通航机场运维等新业态,释放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红利。深入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与海南等省区市航空物流联动发展。

(六)产业园区。充分发挥经开区、高新区等园区促进实体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突出绿色发展,提升亩均效益,支持长沙“五好园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到2026年,培育形成2家五千亿级园区、3家两千亿级园区、3家千亿级园区。优化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合理布局产业、人口、综合服务、生态保护等功能空间。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园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现代物流平台,提升综合承载能力。聚焦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供应链、产业链招商,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完善园区财政预算管理和独立核算机制,加强园区政府性债务管控,赋予园区更多自主权,支持园区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快绿色转型,建设一批低碳工业园区。

五、政策支持

(一)赋权政策

1.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将长沙市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省级审批权限应放尽放,分类分批次授权。

2.研究制定湘江新区相关地方立法事项,依法赋予湘江新区市级和省级部分经济管理权限。按规定赋予湘江新区管委会对内设机构处级及以下人事任免权。

3.支持长沙符合条件的园区依法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及处罚权改革。在符合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前提下,将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审批权限下放至长沙市。

4.争取国家支持将省部级业务系统政务数据全量实时下放到长沙市,推动实现长沙市事项全部在长沙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进行业务办理。建立健全长株潭政务数据开放、共享、交换协调机制,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

(二)平台政策

5.在长沙市建立面向海内外的高价值专利转化中心,促进先进科技创新成果在长沙市转化,省级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倾斜支持。

6.在长沙市建立面向中西部的科创项目路演中心,为科创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资源对接、融资等专业服务,省级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倾斜支持。

7.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研发共享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样品制造、中试生产等全链条、开放式共享服务,省级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倾斜支持。

(三)金融政策

8.支持长沙市率先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试点并逐步覆盖长株潭地区,整合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建立省级风险补偿机制。

9.支持长沙市建立制造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对制造企业应收账款和供应链存货、仓单、订单等动产开展抵(质)押融资业务并逐步覆盖全省。

10.支持长沙市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绿色权益抵(质)押贷款业务。

11.支持建设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开展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推动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上市融资。

12.开展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改革试点,优化整合现有平台和产业创新资金,设立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引导基金。建立长沙上市企业服务平台,对接科创板和创业板,分阶段多渠道推进企业上市。

(四)人才政策

13.建立高端乡情人才数据库,搭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提供精准对接和全流程服务。支持区域之间、体制内外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对编制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独立薪酬制度。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对长沙引进人才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支持,对海外归国人才提供“一站式”人才行政审批服务。

14.开展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改革,对完成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探索赋予一定比例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15.放宽人才落户限制,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在长沙就业人员可即时申报落户,享受在长沙购房资格。推动高层次人才在长株潭三市自由落户。

(五)用地政策

16.支持园区节约集约用地,开展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多种模式供地,依法有序推进调区扩区。

17.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对长沙新增城镇建设规模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予以倾斜。统筹安排长沙市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支持长沙市在全省范围内通过交易平台购买等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缺口指标。推进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试点,支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与长沙市交易。建立长株潭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筹管理机制,制定长株潭存量土地一体化盘活方案。

(六)财税政策

18.在防范债务风险的前提下,省级每年分配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限额,对长沙市给予倾斜。

19.省财政每年支持湘江新区5亿元专项政策延长至2026年。根据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新增税收情况对园区予以奖励,以及省财政每年支持园区1亿元专项政策延长至2026年。对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内新获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施行每年支持500万元的专项政策,连续实施三年。

20.探索建立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一体化重大创新平台、协调重大产业项目合理布局建设。研究对绿心地区控制建设区和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开发建设项目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完善绿心生态补偿和生态价值提升保障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规格推进机制,由省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强省会战略统筹实施。

(二)制定“1+N”政策。围绕湘江新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长株潭都市圈、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产业园区、“放管服”改革赋能和与各市州协同发展等,研究制定系列配套文件,形成政策组合拳,推动强省会战略落地落实。

三)形成工作合力。省人大常委会要加强立法保障,加快推进湘江新区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指导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相关立法工作。省政协要发挥凝心聚力作用,广泛凝聚各方力量,支持强省会建设。省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长沙市支持力度,制定政策实施细则,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帮助解决长沙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长沙市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相应工作组织和制度,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并抓好落实。全省各市州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积极主动对接融入强省会战略。

(四)强化督查考核。将强省会战略实施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督办考核内容,加强对本意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联合会专区   |    行业资讯    |    通知公告    |    企业评估    |    政府之窗    |    教育培训    |    专家之窗   |    合作之窗    |   联系我们

地 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天雄路118号   电 话:0731-81865607   E-mail:HNWLYCG@126.COM
版权所有: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