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湘政办发〔2021〕40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湖南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8月12日
(此件主动公开)
湖南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是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必然选择。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以来,我省围绕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品质化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壮大平台载体,大力培育“湖湘服务”品牌,服务业总量规模、质量效益快速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十四五”时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总量规模较快增长,贡献作用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高于同期GDP增速1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16万亿元,占GDP比重的51.7%,比2015年提高6.9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的60.2%、注册登记企业的74.7%、从业人数的47.6%、税收总额的55.2%均源于服务业。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8633.9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较2015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文旅、康养、教育、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持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015年的1.2倍,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7.4%,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增加了16张。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快速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9%;电子商务交易额超万亿,年均增长29.1%。
——品牌实力日益壮大,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湖湘服务”品牌培育成效显著,19家企业入围“2020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数量位居中部六省第一。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稳步推进,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质量认证体系逐步健全,创建了37个国家级、203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制定了706项服务业地方标准。建立“互联网+市场监管”平台,服务质量监管能力快速提升。
——平台载体建设加快,集聚发展成效凸显。创建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48家,实现产值超5000亿元,新建了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中国长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国家级园区。设立潇湘科技要素市场,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4家,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近500家。湖南金融中心和湘江基金小镇建设初具规模。举办了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世界计算机大会等品牌展会。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圆满完成“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医养结合、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等试点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一件事一次办”全国政务服务知名品牌。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创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建立4个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17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20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21.2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了2.2倍。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服务业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存在诸多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化,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塑,服务业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作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导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服务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产业跨界融合加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倒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加速服务业对外开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有效促进服务消费增长。同时,我国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仍不相适应,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面临的发展任务仍然艰巨。
从省内看,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进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迫切需要服务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部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发挥我省“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促进区域协同联动,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空间。但我省服务业发展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协调,有效供给不充足,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制约着我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遇期,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促进服务业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服务业发展“1345”部署,即打造“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多点”新格局,拓展“融合化、数字化、协同化”三条新路径,构建“生产服务、商贸流通、社会服务、生活服务”四大新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服务质量、载体平台、改革创新、对外开放”五大新支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不断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引领区,为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统筹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
——坚持品质发展。推动服务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推进品牌建设,完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提升服务业标准化水平,增强“湖湘服务”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以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扩大服务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绿色、健康、优质的服务消费。
——坚持融合发展。着力培育融合发展新主体、搭建融合发展新平台、构建融合要素新支撑,促进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及服务业内部之间的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坚持协同发展。围绕“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布局,建立健全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服务业联动发展,统筹推进城乡服务业均衡发展,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坚持改革开放。围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高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壁垒,促进制度创新和环境优化,构建高效协同监管体系,深入推进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三)发展目标。
围绕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引领区总目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综合物流枢纽、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25年,服务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贡献更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以上,占GDP比重的53%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的50%左右;实现税收占比超过60%。
——质量更高。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5万元/人;服务业“四上”企业超过30000家,“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超过25家;新增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20项,服务业地方标准100项,“湖湘服务”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
——结构更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3%左右;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较大提升,文旅、康养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占比持续增加;服务业新兴领域不断拓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1%。
——环境更好。服务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300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00亿元以上。
三、打造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依托“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整合空间资源要素,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联动,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域城市为支点,城乡互补的多层次服务网络,着力打造“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多点”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突出“一核”引领。
打造长株潭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大力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以长株潭三市为中心,统筹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市联动,强化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重点产业一体化布局,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面提升长株潭都市圈整体实力,着力打造立足中部、辐射西南、连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等。
(二)强化“两副”支撑。
打造岳阳服务业对外开放桥头堡。鼓励岳阳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大力推进水港和空港建设,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建设岳阳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完善岳阳港运营近海直航及国际接力航线运营机制,构建以城陵矶港为枢纽港、“一湖四水”流域其他港口为喂给港的港口体系,培育一批临港临湖特色服务业产业集群。依托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开放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城陵矶口岸外贸联检锚地和湖南航运交易中心,打造长江中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内陆临港经济示范区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打造衡阳服务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围绕发展先进装备、特色材料、轻工消费品等先进制造业,推动衡阳与周边地区产业协同互补、设施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同长株潭的物流、科技、金融、信息等领域协作,深入推进衡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着力创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医疗中心、文旅康养中心、区域综合物流枢纽。
(三)加强“三带”联通。
建设京广高铁现代服务业示范带。立足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郴州,建设先进制造业高端产业走廊、联通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走廊,促进永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经济圈,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汇聚,促进产业融合、功能整合、市场融通,着力打造高品质、专业化、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带。
建设沪昆高铁服务业承载提升带。立足娄底、邵阳、怀化,布局一批物流、商贸、科创中心,加快完善文旅、康养、教育等生活服务配套,强化同长三角城市群和云贵地区的互联互通,大幅提升沿线城市的产业关联和商贸往来。加强长株潭地区对娄底、邵阳、怀化等地的辐射带动,打造与长株潭联动发展的服务业承载提升带。
建设渝长厦高铁服务业特色发展带。立足常德、益阳、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深入挖掘整合沿线文化旅游、生物医药、特色农业资源,有机串联环洞庭湖、大湘西优质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山水人文旅游路线,发展特色康养产业,打造服务长株潭,连接东部沿海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服务业特色发展带。
(四)推动“四区”协同。
打造长株潭高端服务业核心区。强化长沙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围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湘江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综合物流交通枢纽、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建设,打造中部一流、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聚焦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推进株洲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围绕建设湘潭智谷,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中部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湘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商贸物流、健康养老等特色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推动娄底制造服务业发展,建设长株潭现代物流服务区。
打造环洞庭湖商务商贸服务业协作区。依托岳阳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健全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推进以城陵矶港为龙头的“八大港区”建设,着力发展航运物流、跨境电商、保税仓储、冷链加工等现代商贸流通业,做强枢纽经济,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货物集散、中转、分拨中心。推动常德打造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打造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株潭都市圈、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商贸物流节点。推动益阳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和商贸服务业,积极培育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和总部经济,加强与长株潭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流合作,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旅康养样板区和洞庭湖消费品产业集聚区。
打造湘南制造服务业拓展区。鼓励衡阳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打造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和中南地区现代物流集散地。推进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打造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推动永州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商务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配套基地和对接东盟物流中转基地、湘粤桂区域商贸物流枢纽和文化旅游基地。
打造湘西特色文旅产业集聚区。依托张家界在武陵源、天门山、大峡谷,湘西自治州在永顺老司城遗址、凤凰古城、花垣苗族“赶秋”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挖掘怀化、邵阳在雪峰山、崀山的自然资源、抗战文化资源和南山国家公园等方面优势,重点发展红色旅游、山地度假、生态康养,提升“锦绣潇湘·神韵湘西”品牌影响力。
图1 “十四五”湖南省服务业协同发展示意图
(五)促进“多点”发力。
培育地市服务业中心城市。以市州中心城市为依托,着力提升信息服务、商务商贸、创意创新等集聚功能,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高城市服务业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带动区域性城镇群发展。
提高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实施县级市和县城服务业提质扩容行动,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城配置,提高县域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设一批功能完善、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强县。
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市—县—乡三级公共服务网络,增强小城镇教育、医疗、购物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体育休闲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四、拓展服务业发展新路径
顺应新时代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推动服务业融合化、数字化、协同化发展,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供给,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
(一)加快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深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以产业链龙头、行业骨干、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两业”融合试点示范。加快培育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文化旅游、供应链管理、智能生产服务、柔性化服务、共享生产服务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国家、省级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和区域。加快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发挥服务业企业在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方面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鼓励文旅企业发展文旅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推动研发设计企业向制造端延伸,发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引导电商企业发挥消费大数据与智能营销的优势,拓展制造业务,实现产销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以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紧扣优势产业链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能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利用非核心服务业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创业孵化、计量测试、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构建产业链增值服务的生态系统。鼓励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加强品牌和营销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制造业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优势。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一体化布局,依托现有国家、省级产业园区和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建设科创服务、大数据服务、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打造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消费性服务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立足农业生产全过程,重点发展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农资供应服务、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等。发展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水肥药智能管理等农业高科技服务,建设一批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和农机服务、土地流转服务、农业劳动力服务等云平台。搭建农产品产销服务平台,推进湖南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综合服务中心和湖南脱贫地区优质农产品展示中心的建设运营,建立优质农产品供应和采购商数据库,成立农产品产销对接采购商联盟。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探索设立湖南农产品专区。加快发展农业消费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农业、节庆会展农业等。鼓励发展亲子农业、教育农园、健康养生等休闲农场,促进农业与科普、教育、体验的结合。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农业众筹、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推动现代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经营领域,推动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促进以信息服务、物流、贸易、设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消费体验、文化、健康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支持优势服务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经营,培育具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大型综合集成商,实现信息、金融、物流、贸易、会展等业务集成。大力实施“互联网+”“旅游+”“文化+”等行动,促进文化、旅游、康养、体育、餐饮等相关业态融合创新,培育以消费体验为主导的生活性服务业融合主体,深入挖掘释放融合性消费潜力。
(二)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
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传统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引导企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有序发展在线教育,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构建“互联网+教育”共享平台,建立智能化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加快布局预导诊机器人服务、智能辅助诊疗等服务,发展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打通互联网医院和实体医疗机构的数据接口,逐步实现医药保数据互联互通。深入发展在线文娱,大力发展数字视频、数字出版、数字演艺、数字展会等服务,全面提升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展览馆等文化场所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发展智慧旅游,推广科技型文旅产品体验,支持文旅IP关联线上内容与线下场景,打造互动新体验。大力发展智能体育,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智能健身房、开放在线健身课程,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等新兴消费模式发展。
拓展服务业数字化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重点在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领域塑造应用场景,推动典型场景和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开展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县域试点示范,建设“城市大脑”通用平台,提升城市交通、公共安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智慧应用水平。发展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产业融合创新智慧工厂应用场景,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长株潭智能城际磁悬浮交通系统试验与示范基地,推进智能网联数据平台、智能车辆和设备研发、智能公交体系建设,着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轨道交通等应用场景。围绕洞庭湖区生态保护、矿山资源回收利用等,发展智慧旅游、智慧生态、智慧矿山应用场景,实现生态环境情况自动检测、智能监测、智能控制与智慧调度。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前瞻布局一批可信计算、量子信息、类脑计算、数字孪生等重大项目。聚焦自主软件、大数据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等优势产业领域,打造高水平服务业技术创新平台。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大5G 网络建设规模,推进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建设湖南域名根镜像服务器和国家顶级域名解析节点。统筹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支持建设国家区域数据分中心,提高长沙、株洲、郴州等地大型数据中心利用率和运行效能,整合提升各市州低小散旧数据中心。加快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构建政府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和服务系统,实现同一标准采集数据、同一源头提供数据、同一系统共享数据。
(三)促进服务业协同化发展。
加强服务业跨区域协作。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加强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区域战略,强化与周边省、城市群、城市间不同层级跨区域协同合作。加快推进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化湘鄂赣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中部地区省际间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大力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密切与武汉都市圈、昌九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深入链接,促进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科技信息等方面合作,建设长江上中下游服务业密切合作经济带。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深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走廊,促进旅游休闲康养联动,建设京广线战略新兴产业承接带。加强湘西地区与西部省份的交流协作,推进湘渝黔文化旅游、医疗康养、商贸流通等领域合作,建设湘渝黔边城协作发展合作区。深化与北部湾地区在东盟国家物流产业园、多式联运、国际中转运输等合作,促进湘桂琼商贸合作。
探索建立省内合作示范区。系统梳理全省服务业产业分布,围绕金融、信息、科技、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康养等重点行业,绘制全省重点服务业产业链地图。围绕市州产业布局,探索建设跨市州产业合作示范区,建立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整合政策、技术、人才和资本等要素资源,支持建设一批跨市州产业协作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打通跨市州的产业链、政策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服务业产业集群。
推动发展服务业协作组织。围绕重点产业,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等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业协作组织,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项目招商、银企对接、技术创新等一体化服务,按照平台化发展、市场化运行、专业化服务等方式推进跨区域产业协作。
五、构建服务业发展新体系
立足我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推进生产服务、商贸流通、社会服务、生活服务等四大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一)增强生产服务支撑能力。
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1.科技服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集成化发展,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高于12%。提升研究开发能力。围绕我省核心产业创新与发展需求,鼓励企业开展协同研发创新,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推动大科学装置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湖南省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设计服务。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平面设计、文化创意设计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企业,打造一批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设计产业集聚区。围绕装备制造、信息服务、消费品工业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促进“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转变。提高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基础检测服务,培育第三方质量安全技术服务,积极开展线上检验检测认证,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认证等一体化服务。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孵育功能。鼓励发展创新工场、虚拟创新社区等新型孵化平台,加快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双创”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孵化载体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技术转移转化率。发展技术交易、技术评估、技术投融资等服务,建设专业性、综合性、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小试、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机构建设,促进大数据、区块链等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运用,探索发展知识产权创造与运营的众筹、众包模式。鼓励发展科技咨询服务。开展科技评估、科技管理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外包、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
2.信息服务。加快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推进“数字湖南”建设,打造全国信息服务业创新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研发,发展高端通用软件、应用软件。推动政务、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软件即服务(SaaS)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加大高端工业软件开发应用力度,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节点,开发一批工业APP,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整合壮大大数据产业。统筹布局大数据中心,支持建设边缘计算中心,增强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服务应用能力,建设面向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培育数据服务、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治理等新业态,重点培育一批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集群、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数据融合产业集群。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链。推进长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能驾驶、智慧教育和智慧医疗等。培育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安全测评与认证、咨询、预警响应等专业化服务。强化数字经济信息安全,加快建设网络信息安全监测平台。围绕推动国产PK体系与鲲鹏体系协同发展,构建“两芯片一生态”的湖南特色信创产业体系。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促进共识机制、数据结构、加密算法等区块链底层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国家级区块链产业园和基地,以及“区块链+”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数字化政府,建设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完善农村信息服务,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服务体系。
3.现代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化金融改革和扩大开放,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建立与“三高四新”战略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左右。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重点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强化科技金融发展,加大科技信贷投入,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融资担保等业务。发展绿色金融,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产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推进“一县两行”建设,促进金融业支持乡村振兴。探索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完善保险市场,创新发展科技保险,推广发展专利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等,健全农业保险体系,稳步拓展基础保险服务“村村通”试点范围。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实施上市企业“破零倍增”计划。争取湖南股权交易所纳入全国区域股权市场试点范围,发挥好现有有色金属、林权、能源交易等平台作用,设立军民融合、文化创意等特色板块。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加快湘江基金小镇等基金集聚区建设。发展新型金融服务。支持消费金融、产业基金等新兴金融服务发展,申请设立期货交割库,引导“7+4”类地方金融组织、互联网金融平台和第三方支付行业规范发展。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积极稳妥推进长沙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适时将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向全省推广。创新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服务,引进国际优质金融资源,拓展地方金融机构境外融资业务和企业境外融资渠道。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加强地方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地方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和金融风险防控全覆盖。
4.商务服务。加快推进商务服务业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建设功能完备、业态丰富的现代商务服务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水平。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软件开发、灵活用工等服务,大力推进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争创一批“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示范单位”。培育会展服务品牌。大力发展数字会展,引进国际知名会展品牌,提高现有场馆配套设施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利用湖南企业国际化管理服务平台,优化湖南展会数据库,规范展会信息发布。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发展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涉外法律人才,完善职业行为规范和诚信评价体系。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建设融合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的平台。促进广告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广告业数字化转型,运用AR、VR等技术,拓展直播、短视频等数字媒体推广渠道,培育一批国家一级广告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广告产业园。完善广告综合监督体系,加大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大力发展专业咨询服务。推动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信用评估等行业发展,丰富品牌策划、营销策划、财务顾问、后勤管理等企业管理服务。
5.节能环保服务。推进生态强省建设,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建设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基地。力争 “十四五”期间,全省节能环保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发展节能服务。推动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持续推进低碳、节能产品认证,推广低碳、节能技术应用,开展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壮大环保服务。发展生态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等环保服务,探索环境管家、绿色联盟、产业共生、第三方环境服务等新模式,鼓励发展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国家试点。培育“碳达峰”“碳中和”衍生服务。拓展碳资产管理、碳咨询、碳排放权交易,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和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积极参与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和气候投融资试点,开展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双达”试点示范创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网络,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二)打造高效商贸流通体系。
围绕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降低流通成本、促进消费增长为目标,健全商贸流通体系,提升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增强基础支撑能力。
6.现代物流。依托“三纵五横”骨干交通网络,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物流体系,打造国家综合物流枢纽。力争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加快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公铁水空联运衔接“最后一公里”,实现企业间业务单证“一单制”。增强国际物流服务功能,构建“四小时航空经济圈”,优化中欧班列网点布局,推进东盟班列常态化运营,加密“五定班轮”班次,推动区域性保税物流中心和国际快件中心建设。完善冷链物流系统。优化冷链设施建设布局,依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冷链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等,大力推进国家骨干物流基地建设,打造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一体化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促进物流智能终端设施建设和资源共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健全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实施城乡物流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和“快递进村”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推动农村客运与物流融合发展,补齐村级网络短板,实现全省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村级寄递物流配送站全覆盖。发展供应链物流。实施数字化供应链工程,建设供应链数据资产交易中心,推进全省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网络货运。推进标准化托盘、周转箱循环共用体系建设,实施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加快建立应急物流协同体系,建设一批应急物流重点设施基地。
7.现代商贸。围绕打造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积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打造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力争“十四五”期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左右。推动零售业转型升级。加快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开展“湖南省示范步行街”创建,建设一批现代商业综合体、一站式大型购物中心、大型品牌折扣店等。促进新零售发展,拓展无接触、少接触消费模式,大力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等。支持长沙创建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批发市场体系。围绕有色金属、工程机械、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打造辐射中西部、影响全国的区域批发市场。鼓励商贸市场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增强信息、交易、加工、配送、融资、担保等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住宿业提档升级。培养闲暇经济和度假文化,引进国内外高端酒店品牌和管理公司,提升住宿业标准水平。发展具有湖湘文化、民族地域特色的民宿酒店,促进经济型酒店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做大做强餐饮业。推进餐饮业连锁化经营,发展中央厨房,拓展在线订餐、美食鉴赏、顾客点评等服务功能。实施湘菜产业振兴行动,开发新派湘菜,传承湘菜名品,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地方名店、名菜、名小吃等美食名片,推动湘菜出湘。促进电商创新发展。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社区电商、工业电商、生鲜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开展“数商兴农”行动,壮大网销“一县一品”品牌,持续推动农产品上行,提升农村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水平。全面推进长沙、湘潭、岳阳、郴州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电子商务领域信用记录共建共享,完善市场化信用评价体系。扩大特色消费市场。促进 “银发经济”“她经济”“童经济”“夜经济”发展,打造老人、女性、儿童友好的消费空间,充分挖掘夜间观光、娱乐、餐饮资源,重点打造“长沙夜星城”全国品牌,培育特色精品的夜间消费功能区和示范区。
(三)扩大社会服务有效供给。
坚持以人为本,扩大康养服务、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有效供给,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动幸福新湖南建设。
8.康养服务。深入实施“健康湖南行动”,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服务全生命周期、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及覆盖城乡、分布均衡、惠及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医疗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统筹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项目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和村卫生室改造。引导社会办医差异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智慧医院”,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广“远程医疗”服务,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完善提升养老服务。支持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支持国有企业参与发展养老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新型养老产业集团,推动培训疗养资源转型发展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补齐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促进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带护理床位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实施医养结合示范工程和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和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区,积极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传承创新中医药保健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实施湖南省中医治未病健康惠民工程和中医康复服务工程。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立中药材大数据服务平台,新建一批中医药文化地标,研发推广药膳、药饮、药妆、药浴等中医药保健产品,打造湖湘中医药服务品牌。发展体育健身服务。推进职业体育发展,促进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体育场所和设施。培育职业体育品牌赛事。发展运动员经纪、赛事组织、体育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扩大体育健身市场供给。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进“江、湖、山、道”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和“一县一品”特色体育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示范基地和产业带。培育多样化康养服务。发展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体育医疗康复等,建设一批高水平森林康养基地,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区。
9.教育培训。统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普及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提质工程,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职业教育。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工程,大力实施“楚怡行动计划”,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推动中职教育特色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积极稳妥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完善终身教育。推动终身教育创新规范发展,建立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湖南开放大学建设。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搭建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提质高等教育。实施“双一流”建设推进计划,着力培养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学校与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优化培养类型结构。支持高校引进国(境)外优质资源,开展高水平高质量合作办学,做强“留学湖南”品牌。发展智慧教育。以“国家教育信息化 2.0 试点省”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基础网络、数字校园、学习终端等建设,打造一批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实验区和教育信息化创新试点学校,探索5G和人工智能等条件下的教育新形态。
(四)提高生活服务质量水平。
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旅游、居民和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消费需求。
10.文化产业。遵循“守正创新”发展理念,挖掘湖湘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到5000家,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巩固影视传媒业优势地位。全面提升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传统节目质量,开发竖屏节目、互动节目、沉浸式节目等新兴视频节目,做强以湖南卫视为主的电视媒体,推动“数字湖南·智慧广电”建设,加快发展高新视频内容产业,着力打造马栏山国家5G高新视频内容产业核心基地。提升电影制作、发行、播映和开发能力。加快新闻出版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湘版图书品牌,推进IP全版权运营,提升编、印、发、供全流程融合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实体书店信息化升级和改造。促进演艺娱乐业提质升级。支持具有湘情湘味的戏曲、民乐、杂技等演艺作品演出,提质升级旅游景点演艺节目,扶持大型演艺机构建设文化艺术经营综合体,深度布局艺术生产、制作、宣传、票务销售、演出场所等全产业链。鼓励动漫游戏业创新发展。支持湖湘原创漫画、影视动画、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开发,加快动漫游戏、虚拟仿真及衍生产品服务的拓展应用,加强动漫游戏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一批动漫游戏原创作品。开发湖湘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湘商文化、书院文化价值,拓展《湖湘文库》的利用价值。保护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的保护,扶持民族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打造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鼓励合理利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开发相关文创产品,重点推进湘绣、湘瓷、湘茶、烟花等提质升级。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文博会展、广播电视等行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电影、网络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新兴产业,促进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演出、网络自制剧、微电影、短视频、直播作品等新兴文化作品繁荣有序发展。依托优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11.旅游业。深入挖掘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丰富文旅服务供给,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锦绣潇湘”旅游品牌知名度,着力打造“五大板块、五大协作区、三个走廊”的“553”文旅发展格局,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1.5万亿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武陵山、雪峰山、南岭、罗霄山、南山、洞庭湖等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开发山地避暑、湖泊度假、山地运动、生态康养、森林体验、生态露营等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景区。培育红色旅游市场。着力打造湘东、湘南、湘西三大红色旅游发展带,深入推进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长征沿线地区红色旅游项目和韶山—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建设,保护利用伟人故里、革命人物故居,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一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党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研学旅行基地、红色旅游小镇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重点村,提升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影响力。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探索发展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民俗风情型、古村古镇型、红色文化型、现代农业型、创意农业型等创新模式。发展人文特色旅游。以大湘西和大湘南地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重点,设计开发具有湖南特色的民族风俗旅游产品。以炎帝陵、舜帝陵为重点,打造始祖文化目的地。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传统古村落、古街区等人文古迹,在保留遗产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鼓励非遗进景区,促进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拓展文旅新业态。大力发展都市旅游、民宿风情、徒步探险、低空飞行、研学旅游、工业旅游等新业态。鼓励VR、AI、全息技术等在旅游体验中应用,大力发展沉浸式旅游、体验式旅游。
12.居民和家庭服务。进一步完善家政、托育、物业、社区等服务标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健全行业诚信体系,满足城镇居民家庭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服务需求。提升家政服务。发展母婴服务、养老护理、家庭管理、钟点厨师等全方位、精细化服务。开展家政服务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培育连锁家政服务品牌。大力发展“互联网+家政”,推动居民和家庭服务等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托育服务。强化集中托育、育儿指导、养护培训等服务,建立家庭托育点登记备案制度,研究出台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支持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发展,建立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鼓励发展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服务,开发婴幼儿养育课程、父母课堂等,培育智慧托育新业态。规范物业服务。鼓励物业企业向智慧社区运营商转型,延伸安全、购物、教育、养老等服务功能。推进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物业管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一体化平台,促进物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物业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物业管理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优化物业服务市场竞争环境。发展社区服务。加快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提供餐饮零售、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洗涤保养、售后维修、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完善自助服务设施布局。
六、培育服务业发展新支撑
推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服务质量提升、载体平台建设、改革创新推进、对外开放促进等五大工程,不断强化服务业发展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一)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引进培育头部企业。实施“招大引强”计划,建立服务业重点企业招商目录,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服务业企业,大型湘商企业和大型央企,组织专题招商,引进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分支机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数据中心等。建立湖南本土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集中市场、技术、人才和资金等,“一企一策”重点扶持,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过100亿元、50亿元的本土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支持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向平台型和供应链企业转型,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集聚发展。
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推进服务业企业“个转企”“微升小”“小升规”。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服务业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支持主业突出、运作规范的服务业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扶持发展新兴主体。实施新业态成长计划,培育“新个体”。规范引导带货主播、网络红人、产业联盟、创意团队等企业化发展。鼓励商业银行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信贷服务,合理降低商户融资成本。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可使用网络经营场所登记个体工商户。健全分层孵化和成长培育机制,建立高成长性新兴服务业企业种子库,纳入湖南省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范围予以大力扶持,推动具有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代表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型服务业企业加速成长为“独角兽”。
(二)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完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建立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开展服务质量认证,逐步完善服务质量监测机制,针对住宿餐饮、家政、养老、托育、电商等民生重点领域加强服务质量监测。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履行质量担保、售后服务等义务。加强服务质量问题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建设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引导群众广泛参与质量监督。畅通12345、12315等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建立健全质量失信惩戒机制和严重违法违规企业市场退出制度。
提高服务业标准化水平。实施服务业标准化发展战略,推进服务业对标、达标、创标、提标行动,建立企业服务标准领跑者制度,鼓励服务业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推进国家、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逐步扩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范围。推进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争取服务业相关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湖南,充分发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长株潭)技术平台的支撑作用,加快建立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标准化技术标准研究中心,加强与主要贸易国家标准的互认。
培育“湖湘服务”品牌。推动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开展服务品牌培育和塑造,研究建立服务品牌培育和评价体系。加强对服务业企业的品牌孵化,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中华老字号”“省长质量奖”。开展品牌价值评价,确立品牌无形资产的地位,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强化服务品牌保护,严厉打击查处侵权假冒服务品牌行为。加强湖南服务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扩大 “湖南老字号”品牌队伍,提升“锦绣潇湘”、文化湘军品牌影响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湖湘服务”品牌。
(三)实施载体平台建设工程。
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升级。指导集聚区规范管理机构,鼓励采用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的集聚区管理方式,强化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平台建设、数据统计等管理。围绕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完善投融资、企业孵化、人才培训、会计审计服务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强技术交易、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等专业化平台建设,构建多元化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制定集聚区重点招商引资指导目录,明确招商重点、准入条件和支持政策,大力引进国内重点投资项目。
加快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围绕引导服务业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物流示范园、人力资源产业园等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着力抓好园区规划定位,推动管理模式创新,畅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循环,持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功能配套完善、创新能力突出的服务业“五好”园区。
发展服务业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重点围绕中央商务区、特色商业区、行政中心区等,大力发展以金融、商务、信息、文化等为代表的特色楼宇经济。加快布局一批总部基地,引导高技术服务、商务商贸、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总部基地品质,优化业态、完善功能,提升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
(四)实施改革创新推进工程。
深化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清理服务业领域的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建立公平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持续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和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发展,打造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行动升级版。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事业单位改革。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和比重,支持民营服务业企业发展。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提升专业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服务业市场准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
建立高效流动要素配置机制。鼓励各类银行机构、创业投资机构、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支持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服务业银企合作,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服务业企业发债提供增信服务。创新服务业供地方式,制定差别化土地供应政策,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土地供应方式。探索旅游景区新型“点状供地”模式,研究专门针对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商业用地招拍挂制度。积极盘活存量,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等形式开展旅游、康养等服务业。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服务价格。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价格改革,推动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立健全数据开放、共享、交换的协调机制,完善基础数据库,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构建包容审慎监管体系。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对服务业新经济的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完善综合协同监管,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分类制定监管规则、标准、程序。健全社会化监督机制,完善服务业投诉举报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信用监管,完善新业态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实施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开展服务业企业诚信承诺活动,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探索适应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方式,推动监管平台与企业平台联通,加强交易、支付、物流、出行等第三方数据分析比对,开展信息监测、在线证据保全、在线识别、源头追溯,实现以网管网、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五)实施对外开放促进工程。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巩固提升旅游、运输、建筑服务等传统领域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和品质,推出教育、医疗、文化旅游、数字经济、金融等领域对外开放创新举措,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引导外资投向工业设计、工程咨询、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创新文化贸易形态,发展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新型业态,着力壮大动漫游戏外包、检验检测外包、工业设计及信息技术外包、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外包等服务外包,培育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快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往来,探索在教育、工程咨询、会展、商务服务等领域,分层次逐步取消或放宽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模式的服务贸易限制。扩大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领域开放,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申请条件。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服贸会,支持湘企通过线上线下参展参会。持续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建立对非经贸交流长效机制,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实施跨境电商创新发展行动,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完善“一核多极多园区”跨境电商发展布局,打造中西部跨境电商产业集聚中心和运营中心。
提高对外开放便利化水平。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非禁即入”,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大力开展外商直接投资“破零倍增”行动。对接国际规则,在竞争政策、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对标RCEP、CPTPP等高水平国际规则,加快融入全球服务贸易经济体系。建立湘粤澳认证及相关检测机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相应认证检测结果互认,加强与香港地区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推进标准资质互认。实施“单一窗口”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口岸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探索建立口岸通关便利化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省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省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定期召开省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加强对服务业及相关规划的统筹调度,深入研究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制定符合新时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地方法规。压实主体责任,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责任部门,推动规划执行落实。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发挥市州服务业联席会议或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统筹协调本区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跨区域服务业会商机制,推进跨区域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服务业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改革,促进新兴服务业行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行业自律、服务、协调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二)创新政策支持。创新财政资金投资方式,鼓励省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投向新兴服务业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合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优化城镇用地结构,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鼓励各地创新供地政策,保障服务业建设用地需求。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全面清理规范涉及服务业企业收费,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服务业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区域、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
(三)增强人才保障。大力引进服务业领军人才,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依托优势产业和新兴领域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引进培育服务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培育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企业家人才库,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团队。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入实施湖南省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大力培育“湖湘工匠”。完善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推进中、高职与实践企业联合培养改革。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构成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办法。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健全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等多种激励机制,并在购房、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健全监测评估。推动建立覆盖全行业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完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制度,围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态势的监测、预测和分析,形成年度、季度信息发布机制。强化实施评估,开展第三方评估,对各市州规划的主要目标完成情况、重点任务实施情况、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等进行督导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市州服务业工作考评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